
中元节 | 为逝去的亲人点一盏心灯
又是一年秋叶黄,
又是一年中元节。
草凄凄,雨霏霏,
无尽思念涌上心。
中元节将至,
让我们一起为逝去的亲人。
点一盏心灯,
寄托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又与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寒衣节(十月一)并称为四大鬼节。
中元节由于过去被错误地认为是宣传所谓“封建迷信”,从而渐渐被人们忽视,其实中元节传达的是敬畏精神,宣扬的是一种感恩文化,它真正的文化核心是“孝”不是“鬼”!中元节可以让我们停下脚步,感怀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中元节可以让我们停下脚步,感怀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01 感恩先祖,敬畏自然
七月十五是月圆之夜。
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月亮,视月亮为时间、生命之神,每逢月圆之夜都要载歌载舞举行庆典,也就是“跳月”,因此中元节的起源与月亮崇拜有关。
中元节还与上古时期迎四时之气、四时祭祀先祖的礼俗有关。
七月十五在古时候被称为“秋尝”,意思是七月初秋,谷物成熟了,用新收获的粮食来祭祀先祖,给先祖“尝新”,同时也祭祀土地和庄稼。
所以中元节祭祀先祖,既是感恩先祖,向先祖汇报丰收,同时也传达了对粮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周国平说:“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人类只是向自然借了一块地方,被赐予了一段时间,以生命这种形式出现、存在,并享受生命的甘美。也正是在这块地方、这段时间里,有动物、植物和雷电山川与人类作伴。
所以,对自然要敬畏,对同行的伙伴要谦让、客气。不但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人类还要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很多人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神,但是却相信自然拥有神秘的力量,是一个有情有灵的生命体,敬畏是会得到回报的。
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与自然相处,获得的将是两者平等的尊敬和万物的圆融。
02 三元居中,敬畏天理
中元节来源于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三元”相对应的就是三个节日,其中的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道教又有“三官”的说法: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
相传七月十五这天,地官出巡人间,分辨善恶,并察看人鬼劫数,所以那些饿鬼囚徒也在这一天聚集起来,等待赦罪超度。
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
他在修行中仍然很想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发现母亲已经变成饿鬼,吃的喝的都没有,境况可怜。
目连于是运用神通,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伤心,就向佛祖求助。
佛祖对目连说,他的母亲在世时,做了不少恶事,犯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后来佛祖告诉目连解救他母亲的方法。
善恶到头终有报。头顶三尺有神明。所以我们应该像古人那样敬畏天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善去恶。
03
三教合一,慈悲普度
七月十五虽然通常称之为“中元节”,其实它是融合了儒家的祭祖节日,历史上的道教“中元节”,以及佛教“盂兰盆节”,这样“三教合一”的一个祭祀祖先鬼神的节日。
中元是由上元而来的。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那么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由此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
人为阳,鬼为阴;陆地为阳,水下为阴。所以,上元节张灯是在陆地,而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代表还没有忘记那些冤魂怨鬼,这表现了古人的慈悲。
道士在这一日的夜里诵经,进行十方普度,让饿鬼囚徒得到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就是“盂兰盆会”。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倒悬。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
中元节人们还会“烧街衣”,在天黑后,带着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目的是让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有衣服御寒,有食物填饱肚子。
04 代客祭扫,传递思念
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如果您不能亲自来园祭扫,可选择由园方工作人员,代您完成对亲人的祭扫心愿,多种套餐可供选择,祭扫过程将以拍照或视频形式反馈给您,弥补您不能亲临现场祭扫的遗憾。
服务说明
1、祭扫完成后,工作人员反馈现场照片给客户;
2、套餐内容及服务流程以实际为准,以上仅供参考;
3、预定方式:027-81780717进行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