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习俗
清明节
我国的清明节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视位而制定的。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所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曾引《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冻地化开,正是克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欲和纪念的意义。
清明习俗
扫墓 或称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秦以前就有祭祀活动,而在寒食节之后扫墓,发始于唐明皇。以后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俗。这种对先辈追悼、怀念方式有时还会成为大型的利国利民的活动,如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前自觉地缅怀周恩来总理,以示声讨“四人帮”的罪行,终于敲响了“四人帮”覆灭的丧钟,成为“文革”拨乱反正的转折点,为清明节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踏恰 即春游、探春、寻春。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所以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 同,如福一带在二月二,陕西一带是三月三,北京、东北一带在五月五,总起来看,是南旱 北迟。 清明踏青历史久远,史书亦多有记载。其中最着名的是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以画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清明节盛况。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软,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有人据此称清明节叫做植树 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我国政府规定,每月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每年的这一 天,举国上下,植树活动蓬勃展开,祖国大地,年年新绿不断。
荡秋千 即揪着皮绳迁移,古人叫做“千秋”。远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猎获食物就 发明了这种活动。到了汉朝,汉武帝在后庭祷千秋之寿,宫女们耍绳戏为乐,为避忌讳,遂 将“千秋”改谓“秋千”。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 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心健康和脑的平衡功能,而且还能培养人的勇敢品质。所以长期以来 ,一直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项活动。
放风筝 清明放筝,不仅是一件赏心乐事,也是一项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而风筝的制 作,本身就包含着美学原理和物理知识。关于风筝的作用,还流传有许多故事:如春秋时公 输班首创以风筝进行战争侦察;楚汉之争时,韩信让人坐在风筝上,乘风飞上楚上空,唱姜 婉的楚歌以涣散楚兵军心。如今,风筝作为手工艺品之一,还出口远销,如天津的风筝就在 美、英、意、法等20多个国家的上空飞翔。而山东潍坊自1984年4月创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 节以来,许多潍坊风筝已飞向世界各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