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夏龙泉山”起源
《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王侯将相”荟萃福地
1位“侯爵”
两千多年前,在《鸿门宴》中斗酒彘肩、力救汉王刘邦、被项羽呼为“壮士”的武将樊哙,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舞阳侯,武昌为樊哙封地,哙死后葬于此处龙泉山上。
2任“宰相”
唐代宰相李蹊,在此修“万卷书楼”;
元代宰相沈如筠,在此建“万寿台”。
9位“王爷”
明楚昭王将自己龙泉山的行宫,改建为自己百年后的墓葬之地。并作为朱氏陵园,相继建起了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代九王墓。与北京十三陵一样,形成了武汉的名陵--九王寝。故得“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之盛名。
48位“先贤”
自西汉起,龙泉山就为士大夫、文人及堪舆学家所看重,成为他们居住或安葬的要地。至明初,这里聚居了樊、李、沈、张、邹、曾、杜、董诸族,号“八大缙绅”,又称“八大家”,并留下了江夏王李道宗、宋知枢密院兼侍讲大学士冯三元、明吏部尚书张添佑等,48位先贤的墓葬。
上一页
下一页